在行動影像競賽愈演愈烈的 2025 年,vivo 再次端出足以撼動市場的技術成果!在 vivo 日前舉辦 X300 系列影像技術溝通會中,vivo 影像認知產品部總經理湯青良、聯發科技無線通訊事業部技術規劃資深總監李俊男現身揭露品牌從光學、晶片到演算法的全方位革新;這場溝通會不只是產品解說,更像是 vivo 影像哲學與三方共研成果的完整公開。

在市場超過 30 年的影像修行!成就「80% 真實、20% 潤色」影像哲學

vivo 在影像領域耕耘超過 30 年,以「看得更清、拍得更遠」作為核心願景,並持續探索「真實之美」的本質;團隊訪談超過百位攝影專家、創作者與美學學者後,首次提出屬於 vivo 的影像美學準則「80% 真實、20% 潤色」。

這項準則強調影像應忠實保留自然光影、膚質紋理與真實層次,同時在不破壞現實的前提下,進行最適度的潤色;也正因如此,vivo 在影像風格上提出「自然人像」與「鮮明人像」兩種選擇,其中自然人像重視肌膚細節、不過度修飾,鮮明人像則略微提升亮度、抑制瑕疵、提高討喜度。
湯青良強調:「我們要做的不是用演算法幫你決定美,而是把選擇權繼續交還使用者。」
HPB 感光元件與系統級演算法升級,打造全場景出片的新世代

X300 系列搭載 vivo 與三星聯合開發的 HPB 感光元件,並在系統級影像演算法全面進化後,於夜景、演唱會、賽事、逆光等高難度場景的成就出色的畫面;自研的「靈動人像演算法」可透過零延時多幀合成,加上摩爾紋三重抑制技術,有效化解演唱會與舞台燈光常見的高反差干擾。
針對旅行與戶外愛好者,vivo 也將 2 億畫素蔡司鏡頭與自研算法結合,打造全新的「旅拍人像」體驗,從城市街角到海岸日出,都能精準還原真實光影的溫度與質感。

另外,X300 系列採用全新「錄拍雙系統架構」,錄影時會同時啟動兩套處理流程,一套負責錄影,一套負責拍照;因此錄影中按下快門,產出的不再是影格截圖,而是接近獨立拍照品質的高解析成像,抓拍照片解析度最高提升 355%,大幅提升錄影中捕捉瞬間的成功率。
vivo 這次也將「後置主規格」延伸至前置鏡頭,X300 系列前相機採用 5,000 萬畫素超感光主鏡頭,並搭配 NICE 與 GTR 質感人像演算法,即使是低光場景,也能呈現電影般的立體層次與自然光影,讓自拍不再依靠修圖軟體,也能拍出真實卻依然動人的美感。
面對花鳥、生態與遠景長焦題材,vivo 研發全新的「超長焦空氣切割機」演算法;它不只強化主體清晰度,而是能智能理解場景中的多模態元素,將背景與主體有效分離,強化光影層次,使畫面呈現出接近肉眼觀察的真實空氣感。
這項技術尤其在 10–30 倍拍攝花鳥時展現巨大效益,是 vivo 在生態攝影領域的一大突破。
在高速運動捕捉上,vivo 更為 X300 Pro 打造全新「長焦追焦系統」,由 X-Track 長焦演算法、Blueprint 極限追焦引擎、專屬長焦 OIS 防手震結構三大核心構成;透過百萬級運動樣本資料庫與聯發科 Imagiq 即時引擎的深度整合,即使在 480mm 超長焦距下,仍能以每秒 12 張連拍、36 張無損影像輸出,並保持高命中率與清晰度,加上官方推出的專屬增距鏡配件,焦段可延伸至 1140mm,鎖定舞台上的舞者、飛鳥或花鳥攝影都不成問題。
打造影像、晶片與軟體的一體化構架
vivo 與聯發科技已進行三年系統級共研,X300 系列更是首次將 vivo V3+ 影像晶片深度整合到天璣 9500 平台。

李俊男透露,聯發科首次採取團隊駐廠共研模式,與 vivo 一起定義使用場景、運算流程與能效協作,因此才能讓影像運算延遲從 150ms 大幅壓縮至 33ms;天璣 9500 還導入跨代功耗管理與硬體級算圖加速引擎,使 X300 Pro 能穩定拍攝 4K 120fps Dolby Vision。

他強調 X300 Pro:「不再只是拍得到,而是拍得上、拍得穩。」
重點問答摘錄
最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現場的問答摘錄重點!


為何 vivo X300 與 X300 Pro 的 2 億畫素鏡頭位置不同?
vivo X300:在有限機身體積下追求「主攝最佳表現」,因此將 2 億畫素 HPB 放在主鏡頭。若強加潛望長焦,勢必犧牲電池容量與外觀協調。
X300 Pro:機身空間足以容納更大的潛望鏡組,因此將 2 億畫素 HPB 放在長焦鏡頭,搭配浮動潛望結構,實現更強遠距能力。
湯青良透露:「vivo X300 Pro 是追求遠距與完整焦段矩陣;X300 則是在小尺寸下做到影像極致。」
未來是否會同時在主攝與長焦放入 2 億畫素?
官方表示會取決於感光元件是否能在抓拍、動態與影片性能上提升到 Sony 頂級主攝水準,並非單純追求像素數字。
Ultra 與 Pro 的策略區隔?
有關 X200 Ultra 的 35mm 主攝未延續到 X300 Pro,vivo 說明這是策略差異,而非減配;Ultra 系列主打「每個焦段都不妥協」,因此相機模組體積大、鏡頭凸起高,Pro 系列則需兼顧外觀、重量與日常多場景使用,因此採更均衡的 24mm 主攝配置。
未來 Ultra 系列並不會放棄 35mm,但 X300 Ultra 規格仍在保密階段。
為什麼 X300 的增距鏡配件會遮住其他鏡頭?
因 X300 模組較小,若開孔會導致結構剛性不足甚至損壞。Pro 模組較大,則能保留開孔。
為什麼預設仍輸出 1200 萬畫素?
1,200 萬能提供最快抓拍速度、最低等待時間、最平衡的日常分享體驗;vivo 也在評估 2,400 萬輸出方案,但強調畫質與速度需兼顧。
圓形鏡頭模組是否會持續?
品牌已將「圓形大鏡頭」視為家族辨識特徵,與專業相機視覺鏈結,短期內不會改變;除非未來在堆疊效率上,有巨大、無法接受的影響,例如感光元件排列後超出圓形範圍,才有可能調整,但應該不是在這幾年內會發生的事情。
AI 功能為何未全面開放?
針對部分國際版舊機如 vivo X100、X200 未更新 AI 四季功能,vivo 回應主因在於海外伺服器部署與法規限制;目前 X300 系列的海外伺服器已陸續完成架設,因此 AI 功能將持續擴大開放,舊機型仍在評估中。
vivo 不只是「跟著做」,而是定義影像應該怎麼做!

透過 X300 系列,vivo 展現出品牌已從追隨潮流者,轉變為行動影像規格與技術的定義者;從 2 億畫素長焦、「80% 真實、20% 潤色」影像哲學、長焦追焦系統,到錄拍雙系統與三方共研平台,vivo 不但重新塑造了手機攝影的能力邊界,也真正將「影像、晶片、與演算法」三者統整為一套完整體系。
湯青良:「vivo 每一次的進化,都源自對使用者場景的深刻洞察;這也開啟了 vivo 與蔡司及聯發科技三方聯手研發的契機,我們堅信唯有將晶片效能、光學結構與演算法運算進行系統級整合,才能成就 vivo 引以為傲的影像王者 X300 系列。」
李俊男:「晶片是手機的心臟,唯有將軟硬體與這顆心臟完美共振,才能展現最極致的綜效;這次是聯發科技首次採取團隊駐廠共研模式,與 vivo 共同定義有價值的用戶場景,並研究影像演算法與能效協同作業的解方,也正因如此,雙方才能年復一年地創造驚艷市場的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