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 個拍攝日打造自然史巨作!BBC Studios《野生王國》還原非洲掠食者命運交織

《野生王國》(Kingdom)是一部規模龐大、歷時五年的自然歷史紀錄片,由 BBC Studios 自然歷史部製作;劇組在尚比亞南盧安瓜國家公園的恩塞富(Nsefu)地區長期駐點,累積超過 1,400 個拍攝日,試圖以更貼近動物生活的方式,記錄花豹、獅子、鬣狗與非洲野犬四大掠食者家族彼此之間的競爭、合作與微妙關係;作品由大衛・愛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擔任解說,他的旁白語調依舊沉穩,協助觀眾在複雜的生態互動中找到脈絡。

 

 

六集內容將自 2025 年 11 月 16 日起於有線電視、中華電信 MOD,以及 MyVideo – BBC Player、Hami Video、CATCHPLAY 等平台陸續播出。

 

四個掠食者家族交織成的自然敘事

 

恩塞富河谷是一片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也是掠食者爭奪領地的場域;四個動物家族之間並非單純的競爭關係,而是長時間疊加的生存壓力,形成複雜的互動與博弈。

 

花豹母親奧琳芭(Olympa)是其中最具戲劇性的主角之一;她獨立、善於狩獵,也成功撫育過多隻幼豹,但當女兒穆提瑪(Mutiwa)逐漸長大,母女之間的緊張開始浮現。牠們在同一片土地上各自尋求生存空間,關係從依賴轉為競逐,呈現出家族延續與個體需求之間的拉扯。

 

非洲野犬族群則反映出另一種生存方式,牠們由年輕雌性風暴(Storm)領導,依靠高度的群體協作度維持族群運作;然而野犬是非洲最瀕危的掠食者之一,即便團結也仍需時刻留意周遭更具威脅性的獅群,族群的存續顯得格外脆弱。

 

獅群在草原上擁有象徵性的地位,但在恩塞富,牠們的生活並非外界想像的穩固;以雌獅麗塔(Leata)為中心的獅群,需要面對鬣狗的糾纏與自然環境的挑戰,牠們雖然持續擴張族群,但付出的代價與內部壓力也在紀錄片中一一浮現。

 

鬣狗家族的描繪則讓觀眾能重新理解這種常被誤解的動物,雌性首領譚塔(Tenta)為了家族的生存不斷調整策略;鬣狗既能依靠腐肉,也擅長獵殺,牠們的組織性與階級制度使族群在不利情況下仍有機會反擊獅群的壓力;紀錄片呈現了新一代鬣狗崛起的過程,也反映出牠們在生態系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以長期追蹤方式重構自然紀錄片的敘事

 

《野生王國》的一大特色在於劇組並非採取短期進出式拍攝,而是與科學家、保育人員共同在地駐紮多年;這種做法讓團隊能長期追蹤同一批動物個體,觀察牠們的世代更替、行為變化,以及數年間的環境衝擊。

 

拍攝營地完全依靠太陽能供電,為了在高溫中維持設備運作,劇組甚至打造了由貨櫃改造而成的太陽能空調室。長時間處於野外,也讓團隊遇到不少意外,例如象群破壞浴室、眼鏡蛇闖入帳篷、狒狒因搶奪物品而追逐製片者等,這些情況反映出野外工作本身的不確定性。

 

技術突破帶來不同以往的畫面

 

紀錄片採用多種拍攝技術,包括長焦鏡頭、無人機、熱成像與紅外線攝影機,使團隊得以拍到一些以往難以記錄的行為,例如成年非洲野犬在洞穴坍塌後救護幼崽的完整過程、六個月大的花豹幼崽與母親共同驅趕鬣狗、野犬族群試圖從鱷魚口中救回同伴的畫面,這些片段並非以戲劇效果為目的,而是展示動物在極端情況下展現的本能與決策。

 

關於韌性、脆弱與生態的長期觀察

 

總製片人麥克・岡頓(Mike Gunton)表示:「《野生王國》並非童話,它扎根於現實;我希望觀眾在驚嘆動物世界魅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牠們為生存所展現的頑強意志;這些動物每日都進行著生死攸關的抉擇,牠們展現出的韌性如此振奮人心,儘管部分鏡頭令人揪心,但這部紀錄片本質上是一部關於堅韌、希望與成功的史詩。」

 

愛登堡爵士的解說在片中起到串連作用;他以冷靜而不過度渲染的方式,描述掠食者之間的互動,也適時補充自然行為背後的科學脈絡,讓觀眾能以更完整的角度理解眼前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