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Cisco)最新發表的《2025 年人工智慧準備度指數》(AI Readiness Index)調查指出,全球僅有 13% 的企業已邁入「AI 領導者」(Pacesetters)行列,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架構決策思維;這些企業透過前瞻性的網路與電力基礎設計、持續優化與安全導向策略,形成具可擴展性的 AI 複合優勢;不過,97% 的全球 AI 領導者已能高效率且大規模推進 AI 部署,實現明確的投資回報。

四大 AI 架構決策特質:領導者的成功密碼
未雨綢繆:在電力瓶頸出現前先行化解
超過一半的台灣企業預期未來三至五年內 AI 工作負載將增長逾 50%,其中 37% 計畫於未來一年擴建資料中心;然而,電力架構往往需 18 至 36 個月才能完工。全球 96% 領導者已建置可優化電力消耗的專用架構,而台灣僅有 39% 採行相同策略。
這代表許多台企正擴充運算力,卻缺乏穩定電力支撐,導致潛在瓶頸難以事後補救。
網路為核心:不讓運算力成唯一焦點
當多數企業將焦點放在運算能力時,領導者則優先強化網路架構;81% 全球領導者認為自家網路已達 AI 工作負載「最佳狀態」,而台灣企業僅 19% 具同樣信心;領導者也更重視 AI 與網路整合(79%),優於與雲端整合的比例(61%)。
反觀台灣,兩者皆僅約 26%–27%,且缺乏明確優先順序;思科指出,AI 領導者深知「所有智慧都建立在網路之上」。
部署只是起點:持續優化才是真價值
AI 模型一旦部署並非萬事俱備;72% 的全球領導者設有自動化再訓練機制,能持續監控與優化模型表現,遠高於台灣的 16%;因此,65% 領導者能在一小時內完成模型更新且幾乎無須停機(台灣為 33%),這讓他們能以 3 至 4 倍速度迭代,每年執行超過 50 次優化週期,而一般企業僅有 12 至 15 次。AI 領導者將部署視為「進化的起點」。
安全即加速器:讓防護推動創新
AI 領導者從設計初期就將安全納入架構核心;84% 領導者採端到端加密與持續監控(台灣僅 21%)。
在自主代理式 AI 崛起的趨勢下,安全更成關鍵;全球 96% 領導者部署此技術,其中 75% 能確保代理安全;但在台灣,雖有 82% 正導入,卻僅 32% 能完善防護。
思科強調,唯有「以安全為起點」,才能讓創新不被安全拖慢。
台灣企業的警訊:AI 架構債務逐漸浮現
報告指出,若企業持續以被動方式部署 AI,將陷入「AI 架構債務」的惡性循環;目前台灣已有多項風險徵兆,包括僅 19% 網路達最佳狀態、61% 缺乏電力支撐架構,但過半企業預計工作負載增長逾五成;這代表企業在加速導入 AI 的同時,其底層架構並未同步升級,這一技術債務或會演變成營運風險、資安漏洞、合規挑戰和競爭劣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