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太慢、補助太少!SMAT:電動機車普及卡關,政府應掌握民意加速轉型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公布《電動機車政策 2025 民意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民眾認為政府應加速行動推動電動機車,強化政策力道與補助誘因;逾半數受訪者則指出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廣不夠積極,現行補助成效有限,導致運具電動化進程明顯落後。

 

 

根據 SMAT 統計,目前電動機車市售比僅達 6.8%,與政府設定的 2025 年 20%、2030 年 35% 及 2040 年全面電動化目標仍有巨大落差。

 

調查顯示,87% 的台灣民眾外出仰賴私人運具,其中高達四分之三以機車為主要交通方式,反映機車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即使政府已將運具電動化列為 2050 淨零排放的核心策略之一,實際購車決策仍受價格與補助影響最深。

 

受訪者當中,有 80.8% 認同電動機車有助減碳與改善空污,但若車價偏高、補助不足,意願仍受限;這凸顯降低購車成本與優化補助機制,將是推動普及化的決定性條件。

 

不過,有 50.6% 受訪者認為中央政府推動不夠積極,其中電動機車現有使用者的不滿比例更高達六成;地方政府的表現同樣乏力,48.9% 民眾認為地方推廣不足。

 

補助設計則成為另一個關鍵議題;多達 91.9% 的民眾希望政府補助應直接提供給消費者,而非透過製造商或其他計畫發放,才能真正刺激購車市場;58.6% 受訪者認為經濟部現行補助力道不足,而 38% 的燃油機車族表示若補助加碼,會提高轉購意願,顯示補助具吸引力但仍需擴大力度;其中環境部被寄予厚望,82.2% 民眾希望恢復新購補助,以協助首購族入門。

 

在使用成本面向上,電池資費被認為是最大障礙;若政府提供電池租用或充電補助,59% 民眾會提升購買意願,即使現有燃油車主,也有 57.3% 願意因此改騎電動機車;此外,70.1% 受訪者支持「綠色扣除額」制度,讓購車支出能列入所得稅扣除,而 80.9% 則認為政府應規範車廠的「電動機車銷售比」,要求產業共擔減碳責任。

 

SMAT 呼籲政府掌握民意共識,及時推動穩定的政策,落實產業升級與運具電動化,帶領台灣邁向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