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看診往往只是「轉個彎」;但在幅員遼闊的花蓮,居民卻常需舟車勞頓一至兩小時才能就醫;自 1948 年起深耕東台灣的花蓮門諾醫院,正是看見這樣的現實,從最初的山地巡迴醫療出發,逐步拓展至早療、吞嚥照護、矯具義肢與運動防護等領域,始終秉持「病人在哪,醫院就在哪」的信念,用「不放棄」的精神守護最需要幫助的人。
偏鄉醫療的無形兩難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總執行長張文信指出:「在花東,我們看見太多家庭被迫在兩難中做出艱辛抉擇,但門諾選擇不放棄,因為病患在哪裡,醫院就該在哪裡。多年來,門諾出動超過數千次行動醫療與無障礙診間,行駛逾 3,000 萬公里,走遍山城與海岸,希望用專業與行動,確保每個生命都能被善待。」
這些挑戰不只是距離與資源不足,更深藏於家庭日常的抉擇;父母在生計與孩子早療間權衡,子女在營養與尊嚴間為長者做決定,身障者則在行動自由與義肢帶來的不適之間拉扯。
早療需求高:
花蓮 6 歲以下需要早療的比例高達 8%,遠高於全台平均。然而偏鄉交通不便,使許多孩子錯過 3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為解決這困境,門諾自 2014 年起推動「居家早療」服務,由治療師與社工組成團隊直接走入家庭,十年間服務超過 6,000 人次,讓孩子不因環境而錯失成長機會。
長者吞嚥障礙:
全台約 12.8% 長者有吞嚥困難,花蓮潛在需求者約 6,000 人;這些長者往往因交通與資源不足,面臨「插鼻胃管維持營養」與「保有進食尊嚴」的艱難選擇。
門諾提出「把吞嚥診間帶進家裡」的新方案,結合跨科別專業團隊與攜帶式檢測設備,直接到宅提供檢查與復健,協助長者降低鼻胃管依賴,兼顧安全與生活品質。
義肢病友:
義肢象徵行動力,卻可能因不合身造成磨損與疼痛。調查顯示,即便可能受傷,仍有八成病友選擇穿戴,凸顯自由行動的迫切。
門諾矯具義肢團隊結合國際雙認證專業與 3D 技術,並巡迴到宅服務,為偏鄉病友量身打造輔具,讓他們不必再在「自由」與「痛苦」之間二選一。
用行動實踐「不放棄」
展望未來,門諾醫院將持續推動行動醫療服務,深入更多偏遠角落,讓醫療資源真正貼近需要的人們;同時也呼籲社會各界攜手支持,讓「不放棄」成為守護每一個生命的共同承諾。
更多關於門諾醫院 #東台灣偏鄉醫療不遙遠計畫 的資訊與捐款支持,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