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被騙 502 億!生成式 AI 與跨境詐騙橫行,72% 台灣人曾遇詐

Gogolook 旗下數位防詐 APP Whoscall,攜手全球防詐聯盟 GASA(Global Anti-Scam Alliance)與 ScamAdviser,連續四年公布《亞洲詐騙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台灣超過七成民眾曾遭遇詐騙,其中 13% 更曾因此蒙受金錢損失,其中投資詐騙是最常見的詐騙手法。

 

為強化跨國合作、建構亞洲防詐聯防網,此報告也是第三屆 GASA 亞洲防詐高峰會的預熱,將於 2025 年 9 月 2 日至 3 日在新加坡舉行,屆時將匯聚來自 Amazon、Google、Gogolook、Mastercard、Meta  等科技與金融領域的跨國企業,共同研擬應對新型詐騙的策略與合作方案,推動區域防詐意識全面升級。

 

超過七成台灣民眾曾遇詐,近五成每月皆遇到詐騙

 

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下,詐騙手法持續演化,朝向高度自動化、客製化與規模化發展;根據台灣警政署統計,詐騙財損金額於 2024 年創新高、達 502 億,凸顯詐騙風險已大幅升溫,成為國安等級的挑戰。

 

為協助產業與社會掌握最新詐騙趨勢、強化防範意識,GASA、Whoscall 與 ScamAdviser 攜手公布《2025 亞洲詐騙調查報告:台灣篇》。調查顯示,72% 的台灣民眾過去一年曾遭遇詐騙情境,其中 13% 曾因此蒙受金錢損失;報告也指出台灣民眾平均每兩天就可能遇上一起詐騙事件,更有近五成(45%)的民眾每月皆至少遇到一次。

 

 

Gogoloo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表示:「隨著詐騙手法日益複雜且橫跨多元管道,僅靠政府執法已難以應對,唯有結合企業的技術力量與全民防詐意識,才能構築多層次、系統性的防護網。Gogolook 長期深耕防詐技術,並透過詐騙數據研究與國際合作,積極推動跨界聯防機制。此次再度與 GASA、ScamAdviser 共同發布本報告,正是希望透過具體數據與趨勢分析,喚起社會各界對詐騙議題的重視,並為政府、產業與用戶提供可行的行動指引。」

 

詐騙電話仍氾濫!社群平台與簡訊緊追在後

 

即便數位詐騙技術持續演進,傳統的電話詐騙仍是最常見的手法之一。根據調查,高達一半(50%)的台灣民眾表示過去一年曾接過詐騙來電,顯示詐騙集團依舊仰賴電話進行恐嚇、誘導,例如假冒銀行客服通知帳戶異常,或謊稱親友遭逢急難、要求立即匯款等手法,不僅擾人,更具高度欺騙性。

 

 

除了電話外,電子郵件(37%)、社群平台(34%)與簡訊(34%)也是詐騙常見途徑,反映出詐騙早已滲透至日常溝通與資訊接收的每一個環節。從假冒快遞簡訊、假名人投資影片,到近期頻傳的 Instagram 與 Facebook 假冒廣告,無論是滑手機、點開信件通知,甚至網購結帳,日常生活幾乎無所倖免。此外,通訊軟體(27%)、數位廣告(21%)、電商平台(14%)甚至實體包裹或郵件(13%)也都出現詐騙案例,手法多元且難以預防。

 

社群平台成詐騙溫床,Facebook 與 Instagram 為主要管道

 

根據報告」顯示,社群媒體與通訊平台已成為詐騙訊息傳播的溫床,其中 Facebook(52%)與 Instagram(42%)為民眾最常遭遇詐騙的平台,其次依序為 TikTok(17%)、X(前 Twitter,16%)以及 Whatsapp(15%)。這些平台因開放性高、互動頻繁,易被詐騙集團利用進行假冒投資專家、假帳號親友、甚至結合深偽(deepfake)影片與 AI 自動回覆等技術進行詐騙。

 

 

這種新型態詐騙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詐騙的界限,更對使用者造成極大的辨識困難與安全風險。許多受害者在缺乏足夠查證意識與防範知識的情況下,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就信以為真,輕易落入詐騙陷阱,導致損失慘重。

 

投資詐騙居台灣詐騙類型之首,65% 受害者曾遇相關手法

 

在詐騙類型方面,報告指出「投資詐騙」為最常見手法,佔比高達 65%,詐騙手法不再只是單一話術,而是透過社群平台(如 Facebook)大量推播詐騙廣告,搭配假群組提供看似穩賺不賠的投資機會,讓整體詐騙流程極具迷惑性,使得中高齡與對金融資訊敏感度較低的族群容易受騙。

 

 

其他民眾最常遇到的詐騙手法依序為購物詐騙(60%)、冒名詐騙(60%)與愛情詐騙(56%)。多數民眾更表示曾遭遇不只一次,顯示詐騙集團擅長針對人性弱點設局,並透過不同情境出擊,讓民眾難以招架。

 

詐騙造成心理創傷,過半受騙民眾受影響,僅 28% 提高警覺性

 

許多詐騙手法透過長期建立信任,再引導受害者投入資金,強化情緒綁架,使得民眾往往在失去大量金錢後才驚覺受騙,心理與經濟創傷更為嚴重。本次報告亦首次關注詐騙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有超過一半(52%)受訪者表示在遇到詐騙後感受到心理壓力,其中 40% 認為詐騙經歷已對自身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發生如焦慮、失眠、情緒波動等狀況,這也顯示詐騙不僅是法律與金融問題,更已上升為公共心理健康議題。

 

 

儘管詐騙風險升高,但調查顯示僅有 28% 民眾會因為經歷詐騙而提高警覺性,代表多數人仍未建立足夠的防詐意識與行動。更令人關注的是,9% 的受害者甚至因詐騙事件產生額外支出,如律師費、心理諮商費用或重新申辦個資等行政成本。

 

GASA 將於 2025 年 9 月 2-3 日於新加坡舉辦第三屆亞洲防詐高峰會,除了新加坡政府大力相挺,更聚集吸引跨國企業如 Amazon、Google、Gogolook、Mastercard、Meta 等共同主辦,活動將聚焦生成式 AI 與跨境詐騙趨勢,並探討公私部門如何透過數據共享與風險責任分擔,共同打造防詐新框架,迎戰愈趨猖獗的詐騙危機。